学会动态

李建宗:胶粘剂新材料领域创新攻坚的领头人

发布时间:2019-07-05 

 

导读:李建宗教授,原湖北大学化学系主任、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奠基人武汉粘接学会的创建者和首任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织物印花胶基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1993)、曾任著名胶企广州宏昌胶粘带厂技术中心主任、中国胶粘剂五人专家组成员(王致禄、黄应昌、马学明、王澍、李建宗)之一、原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顾问、曾任《粘接》编委会主任委员、《胶体与聚合物》创刊人。

 

 

武汉粘接学会领导班子看望李建宗教授201812月)

(左起:管蓉教授、胡高平理事长、李福志高工、李建宗教授)

 

 

 

李建宗教授(右一)与胶粘剂专家朱宝根(左一)亲切交谈2018.12.29

 

 

 

李建宗教授(右四)与武汉粘接学会部分理事合影2018.12.29

 

 

李老师是中国胶粘剂的一代宗师,为我国的胶粘剂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向李老师学习和致敬!(管蓉,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武汉粘接学会名誉理事长)

李建宗教授是湖北大学高分子材料的奠基人,在中国胶粘剂行业享有崇高声誉和重要影响,也是武汉粘接学会的创建者、湖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胶体与聚合物》的创刊人!(孙争光,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材料专业主任)

 

贴近学者,走进学术。

通识学子访湖大学人

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62

 

李建宗:胶粘剂新材料领域创新攻坚领头人

 

人物简介

 

 

李建宗,1931年生于广东,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高分子)化学教授。1956年,李教授毕业于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并被分配至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任教。曾担任过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系主任、新材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职期间开设多门专业课程,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高分子材料,特别是胶粘剂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武汉粘接学会并担任首任理事长。

 

1978年,在李建宗教授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 向国家申请到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使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化学学科成为文革后我国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学科,奠定了我校化学和材料学科发展的稳固根基。出于对国家、人民及事业强烈的责任心,李教授自强不息、勇挑重担, 科研成果累累。

 

他曾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l986-1990)、八五攻关项目2项(1991-19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奖的项目包括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财政部颁发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织物印花胶,1991)、国家科技奖进步三等奖1项(织物印花胶基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1993)、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织物印花胶基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1992)、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WH-903粘合剂,1990)、湖北省科学大会奖2项(543/547胶,1978)、武汉市科学大会奖2项(543/547胶,1978)、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项(DK-883低温快固自交联凃料印花胶,1990),后勤部科技成果奖(W005马骡裂蹄胶,1982)等。

 

李教授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4项。他曾是中国胶粘剂五人专家组成员(王致禄、黄应昌、马学明、王澍、李建宗)之一。此外,他曾任《中国胶粘剂》、《湖北化工》杂志编委会委员,也曾担任《粘接》杂志编委会委员、编委会主任委员。至今仍担任《粘接》杂志编委会顾问。

 

求知若渴 ,持之以恒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对李建宗教授早年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教授出生于广东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母亲早年过世,父亲因残疾而丧失劳动力,兄弟姊妹五人艰难支撑起家庭。这导致他入学晚,同龄人在读四年级时,他才刚开始上学。

 

入校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李教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加之对学习的热爱和渴望,让他下定决心,无论家庭怎么困难, 也一定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幸运的是,依靠党和政府的关怀,他顺利读完了高中。1952年,李教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当时李教授报考这所知名高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远离家乡以此来锻炼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另外,李教授当时身处农村,得到的高校报名信息有限,在选择学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考后填报志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报,当时年轻就想着多往外边跑一跑,报的学校甚至还有东北一带的,加之高中时热爱化学,所以就填了化学专业。李教授如此说。

 

 

李教授的大学生活是刻苦努力的。农村出身的他深深懂得,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当时有几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锻炼、坚持写日记。李教授说。当时普通话并未完全普及,李教授来到湖北后因为地区方言缘故,很难听懂老师讲课。而且当时的教育相对落后,能供参考的教材少之又少。以至于初入大学时,李教授甚至还挂过科。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浇灭他对学习的激情,他坚信勤能补拙。因此,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坚持每天学习并乐此不疲。

 

除了学习,李教授还十分注重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每天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调剂生活,并因此荣获学校运动会3000米冠军和武汉市高校运动会5000米冠军。李教授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则使他获益良多。他不仅写日记,更有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小结。他认为这不仅有利于更清楚地了解自身学习状况,也有利于做出更明确的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李教授被分配到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湖北大学前身)任教。

 

致力科研,硕果累累

 

19611962年及19621964年,李教授先后在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进修高分子,1991年又到美国AKR0N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导师对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大曾汉民教授对其帮助特别大。在那里,李教授投身科研,学习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思想和方法。

 

回校后便开始了他在湖北大学的高分子材料、特别是聚合物乳液胶粘剂领域的科研探索之路。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李教授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批准4项),还担任中国胶粘剂专家小组成员、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顾问、《粘接》等杂志编委会(主任一届)委员等多个重要职位。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李教授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若把他的研究成果比作一群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关胶粘剂的研究则是其中一座当之无愧的高峰。

 

当讲起与胶粘剂的渊源时,李教授眼中迸发出激情的火花。他认为,科研选题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湖北大学是地方高校,应该为地方服务。当时推广农业机械化离不开胶粘剂,工农业生产离不开胶粘剂,国防现代化更离不开胶粘剂,李教授就认准了这个尖端边缘学科。胶粘剂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气候。当时学校科研条件差、基础薄、资金短缺,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困难只会吓到弱者,作为一名内心强大、不畏艰难的学者,李教授抱着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关于科研和应用,李教授深知,高科技产品只有走向生产、走向市场,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发展。但到真正推广产品的时候并不容易,当初人们对胶粘剂技术不甚了解,工业部门也更愿意使用传统的连结方法,不敢或者不会用胶粘剂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这对胶粘剂在市场上的推广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但李教授并未轻言放弃。在推广初期,也是最困难最艰辛的时候,李教授甚至把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废旧拖拉机用胶粘剂粘好开到学校来进行推广演示,向群众展示胶粘剂的魔力,以解除对胶粘剂疑虑,向年轻一辈充分说明了科研不动口,而是要动手

 

他和同事们带着自己研发的胶粘剂样品去枣阳、到枝江,亲自演示和推广产品,并会同有关部门一起举办多期全省胶粘剂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胶粘剂技术骨干。他还与化工部联合举办了全国胶粘剂厂生产技术培训班,后来被许多省市邀请去传授有关胶粘剂的技术,如河南、山东……大江南北到处都留下了李教授的足迹和汗水。

 

经过李教授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胶粘剂的作用渐渐被大家所认识,其研发的产品也逐渐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某军工厂潜艇下水、电池漏电,求助粘接学会帮助,李教授带领粘接学会的同事们解决了问题;骑兵部队在山区行军时许多马和骡子发生裂蹄,血淋淋的很难受,李教授为行军的马匹骡匹研制马骡裂痕胶并亲自到骑兵驻地进行粘接,粘好了许多马和骡子。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科教片,在全国放映。

 

1988年秋,武汉市大雨倾盆,江水猛涨,洪水肆虐,江面直逼江城大堤。当时汉口龙王庙江堤发生裂缝,有溃堤危险。武汉市防汛指挥部求助于武汉市粘接学会, 时任理事长的李教授立即组织抢险队用特种胶粘剂填补了裂缝,排除了险情。

 

19861990年间,李教授成功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织物印花胶》。这是我校第一次获批的国家重点项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给了他的科研团队极大的鼓舞。在科研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团队最终提前了一年半超额完成任务。不仅完成了小试,还完成了中试,并在此基础上于1990年在深圳建成中外合资的深圳赛特化工有限公司, 产品投入生产及销售。

 

李建宗教授担任公司总工程师。该产品畅销沿海特区,成为印染企业的抢手产品,替代了高价进口国外同类的产品,创造了较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次科技攻关的成功,不仅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培养了科技人才,还丰富了我国服装面料的染色需求及品质,打破了进口涂料印花原材料的垄断现状。1991年,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励给予湖北大学《织物印花胶》科技攻关团队。这次获奖越发使李教授信心倍增。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织物印花胶》的成功实施,除了学校(学)的大力支持、李教授研发团队成员(研)的共同努力外,还得益于李教授及其团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包括与化工生产企业(产)、印染企业(应用)的充分与紧密合作,从而形成了产、学、研、应用一条龙的联合攻关机制。正是在这样的一套合作攻关机制下,该项目才得以提前、超额完成,并取得丰硕成果, 从而造福于社会。

 

教学相长 ,桃李天下

 

李建宗教授开设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合成胶粘剂等课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和胶粘剂方面的专业人才。当问及他所培养的学生情况时,李教授兴致盎然地为我们一一介绍,每个学生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其家人也佩服地对我们说:他记学生,记得最清楚。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时作为副系主任的李建宗教授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决定和陈家威、徐章煌等同事们一起力争招收我国文革后的首批研究生。作为先行者,不免受到有些人的嘲讽:“招研究生是误人子弟。流言需要实力来打破。流言蜚语反而激发起师生们的斗志。有时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实验,他们甚至夜里也不回宿舍,就在实验室的地上躺着休息。努力终有回报!教授们共同培养出的4名研究生(程时远、秦永年、蒋济隆、王央贡)质量很高,毕业后都任职于科技领域。

 

程时远毕业后留本校工作,后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秦永年毕业后留本校工作,后派送加拿大进修,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蒋济隆读研期间派送加拿大进修,后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王央贡毕业后留本校工作,后调任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工作,任教授。因此,不和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后来,有机化学学科能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几位教授功不可没。为此,学校还专门给李建宗等教授发证书,表彰他们为湖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后来,李建宗教授牵头成立了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并开始在有机(高分子)化学硕士点下独立招收高分子材料方向的研究生。他带领程时远、张洪涛、陈正国、管蓉等老师,在乳液聚合及聚合物乳液胶粘剂领域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从此,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得迅猛发展,力量不断壮大。学校于2006年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是在原化学系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及物理系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的师资及培养的学生,如徐祖顺教授等,也成为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支骨干力量。

 

由此,文革后我校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化学学科的发展,为现在的化学和材料学科成为我校优势学科奠定了牢固基础。李教授一生做过很多课题。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教书育人,并且一做就是一辈子。他共获得两次教书育人奖。和学生相处,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这样学生才愿意和你交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教授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给予指导,在生活上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从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后来的创业实践,李教授总会积极帮助他们。用教授的话来说,这即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人总是懂得感恩与回报的,即使毕业了许多年,现在仍有许多弟子经常来看望教授,如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中华(教授、博导)、深圳的贺火明(总经理)、湖北大学的艾照全(教授、博导)、武汉纺织大学的易长海(教授、博导),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黄鹤(教授、博导)等,真是桃李遍天下!

 

退休后, 李教授曾受聘广州宏昌胶粘带厂技术中心主任,期间协助公司申请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并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教授一同培养了4名博士后,并为胶粘带厂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他还为该厂申请到广东省胶粘剂工程技术中心,并申请到中国胶粘带著名商标。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在科学的道路上,执着的追求、艰苦的奋斗、不畏困难的决心,让李建宗教授到达了人生辉煌的顶点。可对家人,他却坦言亏欠太多。李教授夫人在五十年代满腔热血地从印尼回国,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事业,从未过多地责怪他。教授育有一儿一女,回想当年儿女的教育时,他脸上流露着遗憾和歉疚:我对小孩的事操心比较少,小孩的教育主要是他们的妈妈。可惜她走得早。但谈到儿女的成绩,教授脸上又充满自豪的神情。

 

教授的女儿出生在六十年代初,考大学时因一分之差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后来,或许是因为从小被父亲耳濡目染,她选择了和父亲相似的道路——在大学从事分析化学师相关工作。而儿子则比姐姐幸运,他出生在六十年代末,传承了李教授的聪明睿智和勤奋秉性,自小就十分优秀。中学时,他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并获一等奖,被保送到武汉大学,后来美国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他就又到美国留学去了,先后获得了物理硕士学位和MBA(工商管理硕士)。李教授看似漫不经心地介绍着儿子,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色。

 

李教授现已年近九旬,虽无力再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但仍经常关注着, 并有一颗学习不止的心。他透露自己英语口语比较差一些,就抽时间在网上听口语,提高口语能力。这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毅力又一次震撼着我们。李教授身体力行地向我们晚辈诠释着什么叫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谈到自己平常的活动,李教授露出了淡淡的笑容:现在没事就上上网。我微信上有300多个朋友,国内外都有。我们经常交流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事情,也谈论一些国家大事。因为有现在的老伴及后辈们的精心照护,还有许多朋友,所以并不觉得孤独。如果住在儿子家,李教授则会在房子旁边圈一块地种菜。种的菜够一家人吃,吃自己种的菜,环保、健康,还可以锻炼身体。教授脸上笑容灿烂,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

 

走访后记

 

采访前期我们紧张而兴奋,兴奋的是我们将要对话大师,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紧张的是我们将要采访的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唯恐出错,所以准备得也比较充分。但这种紧张在我们见到教授本人的时候就完全消失了。在我们还在布置采访地点的时候,教授就乘电梯走到了八楼办公室,亲切地同我们握手,并告诉我们不要拘谨。教授的亲切也使我们很快投入到了正式采访中。

 

 

见到教授后,他给我们每人打印了一份自己在求学、教学、科研以及退休后的经历材料,还有他获得主要奖励的复印件。经历非常详细,包括论文专利的名字都很清晰,这些给我们后期撰稿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让我们感受到教授严谨认真的行事风格及工作态度。采访期间,李教授还亲切询问我们平时的运动情况,并教导我们说,学习是一个长期活动,一定要锻炼好身体,才能为祖国做更多贡献。即使退休多年,李教授还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对于今日湖大学子,李教授有许多期盼与寄语。

首先是搞科研,一定要搞特色!研究范围不求广而求精。李教授语气铿锵地说。他特别提到了作为主编在学校曾办过的一个杂志《聚合物乳液通讯》。该刊曾是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主办的一本内刊。1989年转到湖北大学,由湖北大学与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共同主办。当时的硕士研究生黄鹤成为该刊转到湖北大学后的第一任责任编辑。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该刊于1998年底得到公开出版发行的许可,并更名为《胶体与聚合物》。

 

李教授指出,希望一定要把这个刊物办好。可通过刊物详细介绍和宣传湖北大学及其化材学院。若此刊物成为胶体与聚合物方面的主要刊物,引领全国乳液聚合技术发展,那将极大地提高湖大和化材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其次,若把专业杂志办好,将吸引国内外大批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加入到这个阵地,从而有力地提高湖大和相关专业的竞争力,使我校在国内外排名向前推进一步。这让我们不禁敬佩起李教授的眼界与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第二是注重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怎么培养?李教授说:领头人很重要。领头人要眼光长远,并且自己能吃苦,带一个好头,以集体利益为重,才能够把大家团结起来第三,就是要扩大知识面。当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很多东西都可用机器代替,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第四,要着重提高能力,并学会广交朋友。   采访的最后,李教授满含关怀地与我们握手致意,并和蔼地说:有机会和你们年轻人聊一聊,还是蛮高兴的。本次走访及成稿过程中,有幸得到化学化工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等单位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通识教育学院学子访学人团队成员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制药工程专业  谢琦琦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制药工程专业 王颖

通识2018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万茹意

通识2018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姚宏玲

(指导教师:李乾玉 )

编辑 / 记者团实习生  王金瑞

 

 


来源: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略有修改、补充

 

武汉粘接技术学会  电话:027-62251192   联系人:胡高平 Email : hubuhg@yp.ce.net.cn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

鄂ICP备2021007719号-1